楞嚴經論心 中國智慧共振氣功 | |||||
一、此經緣起: 有一天,釋迦牟尼佛應邀到舍衛國,波斯匿王的宮廷,參加其父王的忌辰追悼與齋宴 。但是佛的堂弟阿難,那一天剛好外出,沒有隨佛前往參加王宮盛宴,因為大家都去赴 宴,無人供應食物,只好自己到城裡乞食。經過妓戶,剛好被名叫「摩登伽」的女兒 (名為缽吉蹄)看見,因為阿難長的很帥,一見鍾情,就一再要求她的母親,設法滿足她 要與阿難結為夫婦的心願。其母不得已,就用苦行外道傳授給她的「先梵天」的幻術魔 咒,施咒在手巾上面,並以手巾覆蓋食物送給阿難。因此阿難被邪咒所攝,精神恍惚進 入缽吉蹄的房間床上,缽吉蹄愛慾熾盛,對阿難加以愛撫,就在阿難如癡如醉,將毀戒 体的時候,佛陀因佛心無所不知,即時教給文殊師利菩薩一個神咒去救阿難。惡咒消滅 ,阿難恢復清醒。文殊師利菩薩就提議、勸告並督促他們一齊去見佛陀。見了佛陀,佛 陀就對大眾及他們兩個一起開示「最究竟、堅固之大正定法門」,名為「大佛頂首楞嚴 王」。
佛說:「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 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意思是說,你們應當以智慧知道,一切眾生,從很久很久 以前,一直到現在,生死、死生都是互相連續著,沒有中斷。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個都 是由於不知道自己有不生不滅、永遠存在的真心,本來是清淨光明的。但是一切眾生, 都是執著意識思維之妄想心,以為就是自己的真心,其實意識思維不是自己的真心,因 此就無法免除被污染擾亂,產生種種心理的煩惱,發生種種顛倒錯誤的作為,故於生死 苦海輪迴流轉,不能出離。
的煩惱。所以第一次問阿難「使你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意思是說,使你阿難產生喜好,而在煩惱痛苦中流轉的,都是眼睛與心造成的過失, 我現在問你?這心與眼睛,現在到底在那裡?
意思是說,在我看來,我的眼睛是在我的臉上,能夠識別的心是在身內。(浮根四塵 ,指浮塵眼根,乃色、香、味、觸四塵所成。故把眼睛叫做浮根四塵。)
面的景物,但事實上,有誰能看到自己身体內部的狀況呢?所以說心在身体內部是錯誤 的。」
佛陀分析:「如果心在身外,那麼身與心應該各不相干。心所知道的,身体不能感覺。 當身体有感覺,心不能知道。我現在舉起一隻手,你的眼睛看見了,那你的心不是就立 刻有了分別嗎?」 阿難回答:「是啊!世尊。」 佛說:「既然身外一有動作,你的眼睛立刻看見,你的心也立刻知道,那麼身與心各不 相干無法成立,何以認為你的心是在身外呢?所以你說,心在身外是錯誤的。」
阿難第三次回答心的觀念:「心應該是潛伏在眼根裡。」 佛說:「心如果是潛伏在眼根裡,那麼當他看到山河大地時,為什麼不能同時看到自己 的眼睛。所以這樣的觀念也是錯誤的。」 阿難第四次回答心的觀念:「經過我的思惟:眾生的身体,臟腑在身体的內部。有竅穴 打開的器官,如眼睛,就在身体的外表。有臟腑在的地方,就黑暗,有竅穴在的地方, 就見到光明。因此我對著佛,張開眼睛,就看到光明,所以名為見外。閉上眼睛,就見 到黑暗,所以名為見內。我說這樣對嗎?」 佛說:「你閉上眼睛,就見到黑暗,這個黑暗境界,是與眼睛相對立?還是與眼睛不相 對立?」 「若與眼睛相對立,則黑暗在眼睛前面,怎麼能說在內,又名為見內。」 「若見黑暗就說見內,則處於暗室中,沒有見到日、月、燈三種光明,那麼暗室中的境 界,都是你的臟腑,有這樣的道理嗎?」 「若黑暗境界與眼睛不相對立,眼睛又如何能看到黑暗。」 「若你見到黑暗,是離開眼睛對外直視,而返觀內對身中所成之見,則閉上眼睛見到黑 暗,應該可以名為,返觀身中。那麼張開眼睛見到光明,為什麼不能返觀見到自己的面 貌。」 「若你見不到你的面貌,則返觀內對的道理就不能成立。如果張開眼睛見到光明,也可 以返觀見到自己的面貌是成立的,則此明瞭知道的心,及眼根,應該是處於虛空才對, 怎麼可能是在你的身內?」 「若你的心與眼處於虛空,見到你的面貌,則這心與眼自然不屬於你的身体。如果你堅 持是屬於你的身体,那麼我現在看到你的面貌,難道我也是屬於你的身体?」 「若你的眼處於虛空,不屬於自己的身体,則你的眼睛所看到的,身体應該沒有感覺才 對。如果你又堅持身体與眼睛都有感覺,則你一個人,就應該擁有兩個知覺。一個知覺 就是一個佛性,那麼你同時有兩個知覺,則你一個身体,就有兩個佛性?豈有這樣的道 理嗎?」 「所以說,你看到黑暗,名為見內,這樣的觀念也是錯誤的。」 阿難第五次回答心的觀念:「我嘗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 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 三處。」 意思是說,我常聽到佛對出家僧尼,及在家男女居士開示「由心攀緣外境,產生了種種 外境的事與理,由外境而激發了心,產生了種種追逐外境的心。」我現在做這樣的思惟 :這個思惟体,就是我的心性。當這個思惟体與外境事物相合,在相合處,心則相隨, 所以心不在身內,不在身外,也不潛藏在眼根中三處。 佛說:「心是沒有個體的,所以才說,由法生故,種種心生。心既然沒有個体,就沒有 東西可與心相合。」 「如果心有個体,那麼你用你的手,去捏自己的身体,你所感覺會痛的『心之体』,是 由你身体的內部出來,還是由外面進入你的身体?如果是由身体的內部出來,應該是先 見到身体中的臟腑。如果是由外面進入,應該先與面相合而見到自己的面貌。」 阿難說:「能看見的是眼睛,能有知覺的心並不是眼睛,把心說為可以看見,是沒有道 理的。」 佛說:「如果有眼睛就能看見,那麼你在室中,把你比喻做心,室比喻為你的身体,門 比喻為你的眼睛,請問:門能看見東西嗎?世間已死之人,還有眼根存在,應該可以看 到物体,如果還可以看到物体,為什麼要名為死亡。」 「再說,你這個能知能覺的心,如果是有個心之体,那麼它是一個体呢?還是很多個体 呢?而你的心在你身上,是遍佈全身呢?還是局限在某一部位?」 「如果你的心只有一個体,那麼你的身体四肢,當然是共有這個心之体,因此你捏痛其 中一肢体,四肢應該都會感覺疼痛才對。如果真的四肢都會疼痛,那所捏的痛應該沒有 一定的所在,若是所捏的痛有一定的所在,則你的心之体只有一個体,這樣的道理就不 能成立。」 「如果你的心之体是很多個体,則又成為很多人才對,那麼那一個人,才是你阿難呢? 」 「如果你的心在你身上,是遍佈全身,那麼你捏痛一肢体,四肢應該都會感覺疼痛。如 果真的四肢都會疼痛,那所捏的痛應該沒有一定的所在,若是所捏的痛有一定的所在, 則你的心之体是遍佈全身,這樣的道理就不能成立。」 「如果你的心是局限在某一部位,那麼你去撞到頭,又同時撞到腳,當頭有感覺,則表 示心在頭,而不在腳,這時腳應該沒有感覺,但事實並非如此。」 「綜合以上的理由,你所說的:『當這個思惟体與外境事物相合,在相合處,心則相隨 ,所以心不身內,不在身外,也不潛藏在眼根中三處。』這樣的觀念也是錯誤的。」 阿難第六次回答心的觀念:「我常聽到佛與文殊等諸位菩薩,談到實相(真實之相)時, 也說:心不在內,亦不在外。因此我現在做這樣的思惟:若心在身內,卻看不見臟腑, 心不在身外,反而可看見身外的物体,因此心在身內是不能成立的。如果心在身外,但 是捏痛身体,心又能感知,所以心在身外也是沒有道理,按照以上的推論,我認為心應 該在中間。」 佛說:「你說心在中間,那麼你對中間之相應該很清楚,不迷糊,應該知道中間是在何 處?是在外境的某一處,還是在你的身上。」 「如果是在身上,則在身体的前後左右邊緣,也不能說是中間,若說是在身体的中間, 那又等於是說在身体內部。若中間是在外境的某一處,是有設定明顯的標竿呢?還是沒 有設定?如果沒有設定,等於沒有中間。如果有設定,也沒有一定的絕對標準。」
「為什麼呢?例如有人把明顯的物体設定為中間,那麼你在東方去看它,變成在西方, 你在南方去看它,變成在北方,像這樣把明顯的物体設定為中間,都會造成不同方位的 觀點混亂,那你的心在中間,也是一樣會造成雜亂。」 阿難說:「我所說的中間,不是佛所說的這二種,乃是同佛昔日所說:眼睛可以看到外 境的緣,產生了眼睛對物体的識別作用。因此我認為眼睛能對物体有分別,而物体本身 是沒有知覺的,所以能識別的心,就在眼睛與外境的中間。」 佛說:「你的心如果是在眼睛與外境的中間,那麼你的心之体,是包含眼睛與外境兩者 ?還是不包含眼睛與外境兩者?」 「如果心之体是包含了眼睛與外境,則眼睛的有知覺與外境物体的無知覺,在心之体內 造成了夾雜混亂,知與無知,成為敵對,變成你的心一半屬有知,一半屬無知,你的心
分二邊對立,像這樣如何說成,你的心是在眼睛與外境物体的中間。」 「如果心之体不包含眼睛與外境兩者,則你的心既不能同於眼睛的有知,也不能同於物 体的無知。你的心既然離開了眼睛與物体,就沒有識別的体性,那麼你所說的心在中間 到底是什麼狀況?」 「由以上的論述,應該知道心在眼睛與物体的中間,這樣的觀念也是錯誤的。」 阿難第七次回答心的觀念:「我以前常聽佛說:『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不 在任何一個地方,也不著於一切,就名為心。因此我認為:一切無著,就名為心。這樣 的觀念對嗎?」 佛說:「你說能覺知、分別的心性,一切無著。所謂一切:世間虛空,在水中游的、陸 地走的、空中飛行的,所有的眾生、物体與現象,就名為一切。你所說的,你的心不著
一切,是你的心離開了所有的眾生、物体與現象,而別有心的所在?還是你的心,離開 了一切物象,本無心的所在?」 「如果你是認為,本無心的所在,那如同說『龜的毛,兔的角』,只有名稱,但實際上 不存在。既然你的心都不存在了,為何還說不著一切?」 「如果你的心是離一切物象,而別有心的所在,就不能說不著一切。如果你的心是不存 在,又何必說不著一切。如果你的心是有存在,那就會存在某一處,又怎麼會不著一切 ?」 「所以你應該知道,一切無著,名為覺知心,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 此篇論心翻譯,暫時到此。 三、翻譯楞嚴經為白話,非常吃力,那為什麼我要翻譯? (1)因為我不能完全認同別人的翻譯,好像很多地方,佛的語意不是這樣。因此很多白話 譯本,看其內容不太通順,意思無法連貫,所以我也看不懂他們在講什麼。 (2)本門的氣功是強調,「身、心、氣、靈」四位一体的,要調心,非佛經的心法莫屬。 所以本門的心法,是以佛的心法為依歸。練氣功若無佛的心法,就很難超凡入聖。 (3)若有信佛者,不信本門氣功,或者對於練氣,一點興趣都沒有,至少在此提出較為接 近佛的真意,也應該能對他們有一些助益吧! (4)為著重現當時佛的本意,否則會誤導大眾,因此既吃力,又戰戰兢兢,比起寫氣功文 章,困難好幾倍。 (5)每當遇有瓶頸,不知如何翻譯出佛的真意,心情困惑,下筆停頓時,只好在心中祈求 佛心感通,竟然都能如我所願,真實感受佛心相通,自然湧現佛之本意,如果不是如此 (6)在此唯一要感謝的,就是佛陀的偉大神通力相助,謹以此篇內容做驗證,否則本人是 無此能耐的。佛陀至今還是活生生存在的,是無所不在的。 (7)「阿難第一次到第三次回答心的觀念,與佛的分析」,有些內容我覺得可省略,也不 失其意,故省略了經典一部份未翻譯,其餘未省略。 (8)因為楞嚴經內容太多,所以我要分成好幾篇,並採取重點翻譯,此篇翻譯到此,下回 分解。 四、重複瞭解本篇,會有什麼功德? 因此篇文章,一字一句,包含了我與佛心相通之功德。那是在內心深處的一種感覺,是 在內心深處相通的。若是本站練功較精進的會員,詳細看了此篇,領悟了此篇,也必能 與佛心有所感通的,我就靜候各位更精進的佳音吧!
此篇為石師改版於 2009 年 1 月 21 日 星期三 17:42 ※回 文章目錄 |
|||||
|
|||||
|